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最终衰落?从英雄史观的角度看,魏国的衰败或许源于魏惠王未能识才,他放走了两位能够让魏国长盛不衰的重要人物——孙膑和商鞅。虽然商鞅的故事日后会再谈,但今天我们重点讲孙膑的经历。
孙膑的故事从他与庞涓的关系谈起。两人曾同师于鬼谷子,庞涓为人急功近利,学到些许兵法便急于下山谋取权位,意图早早成名。而孙膑则性格沉稳,潜心学习,刻苦钻研。鬼谷子认为孙膑品行端正,深知他有成为大器的潜力,因此将《孙子兵法》传授给了孙膑,却没有将这部兵法教给庞涓。庞涓下山后,顺利当上了魏国的高官。得知此事的孙膑便辞别师父,决定投奔庞涓。
然而,庞涓对孙膑的才华心生忌惮,尤其得知孙膑掌握了《孙子兵法》之后,他更加产生了对孙膑的敌意。庞涓的嫉妒心驱使他设下陷阱,致使孙膑双腿废掉,从此只能终老于轮椅。然而庞涓却伪装成关心的模样,试图从孙膑口中套出《孙子兵法》的秘密。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斗智斗勇,孙膑终于意识到庞涓的阴谋,并在最后时刻装疯卖傻,趁机逃离魏国,投奔齐国。
孙膑来到齐国后,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开始为齐国效力。在赛马场上,他帮助田忌制订战术,通过巧妙的调度和组合赢得了比赛,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孙膑后来辅佐田忌,连续两次击败了庞涓率领的魏军,最终使庞涓自杀,报了大仇。史书中对庞涓之死的描写也非常生动:那时天色已晚,庞涓突然发现旁边有棵树的树干在月光下格外明亮,走近一看,树干上刻着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庞涓顿时明白自己中了孙膑的计,想要逃跑却已被重重围困,最后不得不自杀。
为何孙膑能胜过庞涓?史书认为,孙膑有《孙子兵法》作为支撑,这让他天生就能克制庞涓。的确,这一系列故事本身非常引人入胜,但也常常让人忘了,所读的其实是历史。孙膑与庞涓拜鬼谷子的情节并非史实,而是后人为了增添传奇色彩而创作的部分。但即便如此,这些情节为后来的故事增色不少,让我们更容易将两人视作“好人”与“坏人”的对立。
事实上,庞涓曾怀疑孙膑与齐国有勾结,指控他有“里通外国”的嫌疑,尤其是因为孙膑的妻子是齐国人。这一点其实与魏国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魏国在那时频频与赵国和韩国发生冲突,而每当危机时刻,齐国总会站出来插手,因此魏惠王对齐国的人自然持有警惕和敌视的态度。庞涓对孙膑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这也说明了魏惠王为何对孙膑心存疑虑。毕竟,魏国在与齐国的关系上显得尤为敏感。
展开全文
当时,魏惠王的怀疑,孙膑如何应对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孙膑或许并未作出任何辩解。此事的其中一种解释是,孙膑的为人较为粗心,并未意识到齐国妻子的身份会引发如此大的疑虑;另一种说法则更为阴暗,认为孙膑本就是齐国的间谍,派到魏国进行卧底,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太可能成立,因为魏国四面楚歌,齐国也不需要通过间谍的手段来干预魏国的内政。
然而,史书中对魏惠王处理孙膑一事的描述较为简略,只提到孙膑最终逃往齐国,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史书并未详尽叙述。因此,许多后来的讲述往往把孙膑逃入齐国的情景与传奇故事结合,甚至将其视为魏国衰落的预兆。
其实,若我们从地理和军事的角度来看,孙膑的去与留并不会对魏国的命运产生实质性的改变。魏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处在四战之地,周围被多个强国环绕。尽管魏国曾一度强盛,但它始终面临着邻国的威胁和战争的压力。无论孙膑是否存在,魏国的精力和资源都会被四面八方的战争消耗殆尽。
再回到“围魏救赵”的计谋,这本质上是齐国绕过魏国,借机攻打魏国背后。这样的战术并不复杂,却展示了魏国在战略上的疲软。在魏国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无论是孙膑的存在,还是魏国的内部纷争,都难以改变它最终衰败的命运。
从魏国的衰落来看,孙膑和庞涓的故事虽然精彩,但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魏国的地理困境和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内外交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都是地铁,为啥1号线没那么凉快?番茄畅听怎么设置定时停止播放